梅菜扣肉论坛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美食鉴赏陕西百年传承的小吃锅盔 [复制链接]

1#
湖南白癜风微信交流群 http://cgia.cn/news/chuangyi/1647595.html

陕西是一片神奇的土地,从上古祖先“华胥氏”“炎黄二帝”,到“夏商周”,“秦汉隋唐”,都与这片土地有关。三秦大地的美食和这块古老的土地一样,散发着迷人的气息。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,上到皇宫殿堂下到田间地头,诞生出一样又一样的人间美味。

说起来锅盔,好像全国各地都有呢,发现各个地方都有锅盔,虽然名字都一样,但是模样和味道却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特色,无论是外皮还是内陷。锅盔是陕西省关中地区城乡居民喜食的地方传统风味面食小吃。饼大直径二尺外,又圆又厚像锅盖。

锅盔的渊源(来自百度百科)

秦代时被发扬光大、普及推广。秦人制作的锅盔,个儿大、饼厚、瓷实。据说锅盔最初不叫锅盔,因其外形酷似树墩的横截面,因而被叫做墩饼。当时秦*行*时士兵配发的墩饼,一个都有五六斤重,一个墩饼的直径大约在50—60厘米左右,厚度也都在15厘米左右。而且士兵的携带方式也很独特,两个墩饼为一组,在每个墩饼上钻两个眼儿,用牛皮绳系好,前胸、后胸各搭一个,如同民间过去常用的褡裢一般。这一特殊的携带方式在突遇作战时,墩饼竟成了的单兵护具,起到了盔甲(防弹背心)的作用。更难得的是,敌*射过来的箭,扎在墩饼上,被秦*士兵拔出来后,又可用来射杀敌*。墩饼能“吃箭”,也成了秦*获胜的一大法宝。而后士兵们便把墩饼唤做“锅盔”,即用锅烙出来的硬面盔甲。“锅盔”也由此而名声大振。秦人出门,家中必烙锅盔,让出门人带上,这一习俗延续。

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,锅盔这种十分具有历史和文化意义,又极其实用的馍的品种,不断地发生着变化。人们通过在和面的时候控制其软硬程度和发面的情况来改善其口感,通过烙制时的火候和裱花来改进其造型。

锅盔的制作工艺算是十分的纯良精细。它的外皮十分酥脆,是因为它仅仅用油和面在文火下慢慢炕,中间空空的夹上各种馅料,外酥内软,让人无法抗拒。陕西人民经常吃的是猪肉馅的锅盔,其实做最完美的搭配当然是猪肉作为内陷。有人说陕西吸引人最棒的吃法就是猪肉锅盔配上陕西的辣子酱。将辣子酱满满地抹在锅盔上,一口下去酥辣软再配上猪肉的香气,没有任何人可以抵御。

陕西有名的锅盔就要属乾州锅盔了。乾州锅盔是陕西省地方传统小吃之一,其外观呈圆形,馍边压成带辐射状的一高一低的波纹,火色均匀,看上去宛如一个大菊花图案。其显著特点是边薄心厚,表面鼓起,馍瓤干酥,色形美观。用手掰开,层层分明;用刀切开,状如板油。闻着香,吃起酥,回味无穷,耐饥,耐贮,携带方便。

随着历史的发展,人们对制作乾州锅盔不断总结,不断改进。把原来柴禾烧在小锅内烙制改成了用煤烘烤在鏊内烙制,把原来用手揉面改成了用木杠压面。这样以来上下烘烤,温高气保,火色均匀,熟的足到,达到耐存放的目的。用木杠压面,面排揉得到,能使馍色增白,香气浓郁,味美可口。

具体做法是:面粉十斤,水四斤(水温要按季节掌握),酵面夏季五两,春季七两.冬季一斤,碱面按季节零点五至一两,面水酵面,搭上碱面,和成面团,放在案上用木杠边折边压,压的过程中,再加面粉二斤左右,直压到面光色润,酵面均匀时,分成一斤三两重的小块,再分别逐个用木杠边压、边转,制成圆直径八寸,厚六分的菊花式圆形饼,上鏊烙制。第一鏊是上下火,火候要小而稳,主要是给馍被木杠压后产生的波浪上面上火色,让酵面进一步发酵和最后定型,然后进第二鏊。二鏊是一面火,火候较旺,因火旺鏊内可放一个铁圈,将馍置于空中,主要是起烘烤作用,两个鏊一共要达到三翻六转,大约十分钟可烙制而成。

后来因为锅盔的推广,各种各样的口味都有,什么梅菜扣肉和红糖锅盔。可是在土生土长的陕西人民眼里锅盔只有猪肉馅和没馅,没有馅的锅盔就是碱性烧饼,非常非常的大,你能想象有多大嘛,直径有两尺左右,像一个巨大的锅盖。锅盔最好的吃法可不是干吃哦,要配上陕西特有的浆面条,酸爽滑溜,一口锅盔馍一口浆面条,你确定你不是在人间天堂吃饭?锅盔馍的口感还有一种麦香味,可能很多南方人看到真正的陕西锅盔会被吓一跳,这个饼怎么这么大?

锅盔这种食物,除了在陕西地区流行以外,在甘肃也较为常见。通常在农忙时期,农民需要在离家较远的麦地里干一天活,于是在早间出门时,便携一壶开水、一两个锅盔出发,干活的时候饿了或累了,便就着开水吃锅盔,一整天都能有大把子力气。到现在其实越来越多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美食消失了,留下来的都是被现代改造的美食。那些原汁原味的美食其实才是最美味最正宗的。无论是美食背后的故事还是美食本身都应该被知道被挖掘被肯定。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