梅菜扣肉论坛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惠州梅菜探索特产突围之路 [复制链接]

1#
白癜风优惠政策 http://pf.39.net/bdfyy/bdfrczy/160421/4830977.html


  立冬已过,惠州天气逐渐转凉。在横沥镇一家梅菜企业厂区内,一排排青嫩的梅菜苗如绿色精灵般随风摇曳。对于当地种植者来说,种植梅菜是历年农耕生产的重头戏。


  苎萝西子十里绿,惠州梅菜一枝花。作为中国梅菜之乡,惠州出产梅菜已有百余年历史,主要集中在惠城横沥与惠东梁化。一棵棵梅菜浓缩了客家人的乡愁,更是当地村民实现致富奔康的“富贵菜”。


  多年来,在惠州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推动下,惠州梅菜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、国家名特优新产品等称号,并被列为惠州手信,成为承载惠州客家文化故事的新名片。


  然而,一直以来,作为一类“小众”土特产,其面临着传统加工工艺复杂、人工消耗大、品牌效益低等发展困境。如何推动惠州梅菜走进“大市场”,是产业可持续发展亟须解决的现实难题。


  历史与乡愁


  冬闲田种出“富贵菜”


  “种植一季,够吃一年”,利用冬闲田种植梅菜,是自农耕时代以来,惠州百姓代代相传的耕作习惯。据惠阳志记载,从明朝下半叶起,横沥镇矮陂片区便开始生产制作梅菜,距今有余年历史。也有传说称,梅菜是一位神仙老人赐给矮陂青年亚梅种的菜,故名“梅菜”。


  每年11月中下旬,北风过境,是惠州梅菜种植的适宜时节。位于横沥镇的惠州市环通梅菜有限公司晾晒厂,一排排育苗盘上,精心培育的梅菜苗已长出两片青嫩的叶子,最近几天,这些菜苗将被移栽至大田。


  公司负责人潘伟强告诉记者,梅菜生长速度快,加上冬闲田病虫害发生少,种植管理相对简单,一般在春节前后便可收获。成熟的梅菜棵棵硕大,每棵可重达2—3公斤,是冬种作物品种的最佳选择。


  在梅菜采收后,为了避免发霉变质,腌制的方法应运而生。按照惠州传统工艺,鲜梅菜需要“三晒三腌”,经过反复通风、晾晒、精选、漂盐等工序,便可长期保存。腌制后的梅菜通体色泽金黄、香气扑鼻、口感脆爽,可随时取来做菜或出售。


  “以前经济好的村民,大多是梅菜种得多、卖得好。”“95后”的矮陂村村民刘伟东是一名退伍军人,他的父母从事梅菜生意,从小闻着梅菜清香长大的他依然清晰记得,每逢梅菜上市季,一辆辆卡车开进村内,长辈们纷纷搬出腌制好的梅菜称重,销售场景十分火热。


  几年前,刘伟东退伍返乡,接过父辈的担子成立自己的梅菜生产公司,并将品牌取名为“富贵菜”,这也代表了他对梅菜难以割舍的感情。


  梅菜是惠州客家人的集体记忆,其承载着浓浓的乡愁。有资料记载,在20世纪初,横沥圩是梅菜的主要集散地,该圩有一条梅菜街,拥有数十家梅菜商铺代客议价、过秤,收取佣金。梅菜沿水路不断向广州及省内其他城市销售,甚至远销至港澳、南洋等地,每年该圩梅菜囤销量可达万担。


  此后,梅菜产业几经兴衰,直至改革开放后,梅菜产业又开始兴旺,并逐渐成为致富增收的重要农产品。年,惠州被授予“中国梅菜之乡”称号;年,横沥被广东省授予“梅菜专业镇”称号,获“无公害农产品”认证;今年初,惠州梅菜被纳入第一批“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”名录。


  特产不“特产”


  区域品牌有待进一步打响


  “全市每年梅菜种植面积维持在6万亩左右,但种植积极性有所下降。”惠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近几年,受市场环境、城镇化发展、种植加工技术、饮食习惯等多方面因素影响,惠州梅菜产业发展略有起伏,产业有待进一步转型升级。


  对于家乡传统产业面临的困境与问题,刘伟东感受颇深。在一次聚会上,朋友们聊到梅菜扣肉,大家竟然都以为梅菜是梅州的特产,这让刘伟东非常震惊,“虽然国内出产梅菜干的地区很多,包括梅州、浙江等地,但与惠州梅菜在品种、品质和口感上有着鲜明区别”。


  刘伟东说,惠州梅菜腌制过程要经过50多道复杂工序,这是其在烹饪后依然保持深绿、口感脆爽的核心技术,“实际上,许多饭店和饮食类自媒体对梅菜并不了解,他们用的菜是产自惠州。”


  刘伟东意识到,虽然惠州有着“梅菜之乡”的称号,但对于消费大众来说,梅菜原产地在哪里、有哪些做法等鲜有人知。


  “传统农特产品企业往往品牌意识淡薄,不能较好地利用好区域品牌,也没有很好地迎合年轻化消费市场需求。”广东省农科院蔬菜所骆善伟博士认为,叫好不叫座,特产不“特产”,是区域特产难以形成全国影响力的“通病”,也是惠州梅菜产业当下发展的痛点之一。


  除了品牌,在梅菜种植端、加工端也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和突破。骆善伟介绍,目前惠州梅菜种子种源均为农民自留种,由于鲜梅菜属于十字花科,容易发生串粉现象,使得品种品质不纯、弱化,“品种弱化会导致鲜品品质参差不齐,出现纤维化,口感不好,也会令加工企业无法实现标准化生产。”


  当前,惠州农业部门正联合省农科院对本地梅菜企业、种植户进行深入调研和技术指导,通过召开技术培训会、推动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等方式,为企业提供品种提纯复壮、标准化种植、加工技术创新、品牌提升等科技支撑。


  为支持传统农特产振兴发展,近年来,惠州还以“一村一品、一镇一业”为抓手,帮助本地梅菜企业实现现代化升级,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,助力产业良性发展。目前,横沥镇矮陂村和梁化镇水联村分别入选全省“一村一品、一镇一业”梅菜生产专业镇、村名录,梅菜也被官方列为惠州手信之一。


  “希望通过对区域品牌的塑造与深化、对企业的科学引导等,推动梅菜产业走向规划化、现代化、品牌化的发展快车道。”惠州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负责人说。


  探索与突破


  “梅二代”探索产业创新升级


  惠州梅菜产业的振兴,离不开一代代人的传承与创新。此前,“梅一代”依靠梅菜产业白手起家;如今,在产业亟须转型的当下,“梅二代”正在不断探索中寻求突破。


  潘伟强是一名标准的“梅二代”,早在上世纪80年代,他的父亲便开始从事梅菜生产加工。年,潘伟强接过接力棒,开始思考如何将传统家庭作坊向规模化、企业化方向转型。他先后改进传统腌制工艺,建设标准化工厂,提高产品的生产供应能力,以适应现代化食品需求。


  此前,北京庆丰包子铺前来考察梅菜馅原材料,潘伟强的公司被看中,不过当时他还没有生产基地,达不到庆丰包子铺方的要求。为此,他在横沥镇泰安村建设了一个亩的生产基地,购买水肥一体化设备、开展标准化种植。最终,历时两年考察,他拿到了与庆丰包子铺长达10年的供货合作。


  “公司是龙头,农户是基础,基地作保证,要把小而散的梅菜种植集中起来。”潘伟强实现与庆丰包子铺的合作后意识到,只有从梅菜种植的选种、育苗、管理等都严格执行统一的标准,确保产品绿色、健康、安全,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。


  这之后,他在自有生产基地的基础上,与当地村集体达成了“村企合作”,实施订单生产,由公司提供菜苗和技术,并统一收购,既确保了产品标准化生产,也达到了销量不断增加对梅菜原材料的需求,更让村民稳定受益,极大提高了种菜积极性。


  经过多年发展,潘伟强的企业越做越大,成了一家集梅菜种植、腌制、生产加工、包装、销售为一体的专业梅菜产业公司,带动农户种植面积多亩,年销售额达0多万元,产品销往国内各大酒店、食堂和食品企业等。


  惠东梁化梅菜产区的“梅二代”胡文标,则更加注重产品创新和品牌塑造。日前,记者来到谭喜农业公司看到,胡文标办公室内摆放了许多专利证书,展示柜上陈列了一系列梅菜产品,既有传统的梅菜,也有梅干菜、即食梅菜等品类。


  胡文标告诉记者,这两年,他主要在研究对梅菜加工工艺进行创新,“传统高盐腌制的惠州梅菜产品进入普通家庭后,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浸泡和清洗,步骤繁琐,且难以被健康饮食观念认可,所以我们开发了一套低盐清洗加工技术。”胡文标说,经过与高校研究团队合作,在去年底他拿到了十几项发明专利,新的加工流水线也正式投入运营,市场欢迎度正在慢慢提高。


  刚刚过去的“双十一”购物节,胡文标注册了新媒体账号,通过直播、短视频等方式宣传公司的梅菜新产品,包括制作工艺、各类梅菜菜谱等,“我想打造出独特的客家品牌,让惠州梅菜真正走入寻常家庭。”


  ■记者手记


  用好地标品牌


  做强做大特色农业


  叫响地方品牌,带强一个产业,带富一方百姓,记住一座城。


  作为传统农业大市,惠州有着丰富的农耕文化历史、民俗生活习惯,造就了一批具有浓郁客家特色的土特产,而惠州梅菜是其中的重要代表。


  在以梅菜为食材制作的菜肴中,梅菜扣肉享誉大江南北,甚至飘香海外。作为这道菜品的灵魂——梅菜,具有清热解暑、消滞健胃、降脂降压的功效,历来被作为宫廷食品,又称“惠州贡菜”,如今已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。


  不过,具有一定区域影响,但难以转化成全国影响;具有一定销售渠道,却难以获得年轻消费群体目光;是特色鲜明的馈赠佳品,却难以成为日常消费品,这也是惠州梅菜乃至更多地标产品面临的共性难题。


  笔者走访惠州梅菜产区多家企业发现,多数企业缺乏高素质的科技和管理人才,普遍存在研发经费、研发力量的投入不足和先进加工设备的购买力低下,梅菜加工仍处在粗加工阶段等问题,直接影响到加工制成品的质量和效益,产品附加值低。


  乡村振兴,产业振兴是关键。拥有地域文化标签、丰富历史背景和蕴藏浓厚乡愁,无疑是土特产打响区域产业品牌、推动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。


  当前,国家大力提倡品牌强农,这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,也是改善农业供给结构、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的现实路径,更是提升农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。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,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推动品种培优、品质提升、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。


  笔者认为,对于地方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来说,一方面,要在政策、资金、技术等方面发力,帮助企业解决产业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;另一方面,也要积极培育和挖掘区域特色文化内涵,搭建产业交流平台、组织品牌宣传活动等,用活用好地理标志,给予惠州特色农产品更广的发展空间。


  对于推动产业发展主要动力的企业来说,则要有走向更大市场的决心与斗志,立足产品本身,关心消费需求,提供更加适应市场的产品;同时,也要有更加开阔的眼光革新种植、加工技术,布局全产业链发展。在与时俱进、不断改进创新中,惠州特色农产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。


  ■他山之石


  技术+品牌


  乌江榨菜崛起之路


  同为冬种作物和腌制品,在长江和乌江交汇处生长出的青菜头,走出了“土特产”变身“国民小菜”的逆袭之路,还培育出了国内酱腌菜行业唯一的上市企业——涪陵榨菜集团(旗下品牌“乌江榨菜”)。榨菜的发展路径值得惠州梅菜学习。


  据记载,涪陵榨菜是清朝光绪时期,由重庆市涪陵县一名商人制作,其风味独特,广受好评,商人专门开设作坊生产,并将其命名为“榨菜”。年,涪陵榨菜获巴拿马万国商品博览会金奖;年,世界酱香菜评比会上,中国涪陵榨菜与德国甜酸甘蓝、欧洲酸黄瓜并称世界三大名腌菜。


  不过,在现代化市场竞争中,集众多荣誉于一身的涪陵榨菜,也曾因小而散的手工作坊、落后的生产技术,导致产业发展一蹶不振,企业濒临破产。


  年,涪陵榨菜集团获得了一笔1.4亿元的三峡蓄水迁建资金,这为榨菜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活水,也开启了工业化改革的序幕。


  考察国外先进腌菜工业、大手笔改造工业化生产线、进行大量试验改善口感、优化工艺狠抓质量……一年后,涪陵榨菜集团销售额达到1.5亿元;两年后,公司还清债务,扭亏为盈;十年后,涪陵榨菜上市;年,实现利税总额超10亿元,资产规模超30亿元,市值超亿元。


  涪陵榨菜的逆袭有偶然性,也有必然性。多年来,涪陵榨菜积极开展科技创新,如成立国家级榨菜加工技术研发中心、产品技术创新研究院,还与中国农业大学、江南大学等10余家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,开发研制智能化、自动化生产线等。目前,涪陵榨菜已拥有14项专利、13条榨菜自动化生产线,以及多台世界一流自动化设备,成功出口52国、全球热销亿包。


  乌天宇


  梁维春


  乌天宇;梁维春


 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+客户端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