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创中国烹饪杂志中国烹饪杂志收录于话题#二十四节气美食74个
大寒,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,也是入春前的最后一场狂欢。
大寒至,年味愈来愈浓,再过10天就将迎来年农历新年。俗话说“小寒忙买办,大寒要过年”,恰逢年关,人们会为春节做好各种准备:采购年货、烹制年肴、扫尘洁物……在此,小烹想问一句:大家都备好年货了吗?实不相瞒,我已经开始准备了呢!本着“独乐乐不如众乐乐”的分享原则,小烹今日就给大家分享一些年货必需品,以及过年期间能让您露一手的旺菜。
猪手,放眼全国绝对是年夜饭中不可缺少的一味,有它上桌,预示着新年财源广进;盆菜,这些年的发展已经打破了地域限制,愈发受到北方食客的喜爱。它是中国人独有的年味,一锅藏山海,也是食材大融合、味道互渗透,其乐融融;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,龙虾也越来越亲民,过年来上一只,红红火火真有“钳”;过年吃嗨了,得玩些新花样,在传统老菜基础上演变而来的芝士南煎丸子可以尝试一下,毕竟“芝士”就是力量,是俘获年轻人味蕾的一大妙招;面点熊猫紫薯包更是征服小朋友的利器,谁不爱圆滚滚那萌萌的样子呢?不妨在家试一试,小烹可是成功复刻过!
梅干菜烧脱骨猪手
菜品提供/四季民福烤鸭店(北京呼家楼店)
文/褚宏辚图/张洋
猪蹄是北方过年的必吃菜,此菜融入梅菜扣肉的做法,带有梅干菜的独特香气,脱骨后的猪手香辣软烂,更便于食用。
原料
净猪前蹄,梅干菜,小米辣,青蒜段,蒜片,猪蹄汁,红油,二汤。
制法
将梅干菜用清水浸泡约4小时,洗净后焯透,沥干后改刀,入热锅炒出水汽待用;将猪蹄洗净,入蒸箱蒸5分钟,去骨改刀切块,焯水后沥干,下六七成热油中拉油待用;锅入红油烧热,下小米椒、蒜片煸香,放猪蹄块,加猪蹄汁、二汤,下梅干菜、青蒜段炒匀,焖至软糯,淋红油,出锅装盘即可。
大厨小贴士
猪蹄汁的配方:酱油,胡椒粉,美极,生抽。
富贵花胶鸡锅
菜品提供/北京鹿港小镇(西单大悦城店)
制作/杨美
文/孙阳图/张洋
此菜颇具粤式盆菜的精髓,用料丰富,寓意美好。锅底酱汁是品牌以18种香料及食材精心调配的,酱香浓郁,鸡肉软烂入味。
原料
净清远鸡1只,泡发花胶,鲜鲍鱼,大虾,花枝丸,龙虾丸,姜,葱,蒜子,米酒,盐,酱汁,高汤。
制法
将清远鸡剁成大块,冲去血水,加姜、葱、米酒、盐腌至入味,过油备用;锅留底油,放姜、蒜子煸炒至表面微黄、出香,下鸡肉块翻炒,放酱汁炒至入味,倒入高汤,煮至鸡肉软烂,出锅码盘,摆上用高汤煨好的鲍鱼、花胶、大虾、花枝丸、龙虾丸造型即可。
制作关键
鸡块过油要快速,目的是让鸡肉稍微收缩,呈现紧实Q弹的口感。
芙蓉龙仔青虾烩
菜品提供/扬州涵田汇金酒店
制作/张文军
文/屠明娟图/张卓君
此菜是传统淮扬菜芙蓉虾仁的升级版,加入了龙虾让年菜更添喜庆,口感更鲜香滑嫩。
原料
小青龙2只,河虾仁克,青豆、葱、姜各适量,鸡蛋清、牛奶、盐、料酒、淀粉各适量。
制法
将小青龙洗净后斩件,头、尾上笼蒸熟备用;将龙虾肉改刀切成片,加盐、葱、姜、料酒、淀粉、鸡蛋清浆好,过油备用;将河虾仁加葱、姜、料酒、盐、鸡蛋清、淀粉浆好,过油备用;将鸡蛋清加牛奶、湿淀粉拌匀,以低温炒成“芙蓉”,加龙虾肉、河虾仁翻匀,出锅码盘,放龙虾头尾做造型,点缀焯熟的青豆即可。
芝士南煎丸子
菜品提供/北京萃华楼(新世界百货店)
制作/王培欣
文/孙阳图/刘达华
此菜在传统南煎丸子的基础上加入了芝士,肉汁香浓的丸子与柔和丝滑的芝士搭配,备受年轻人喜爱。
原料
五花肉,马蹄丁,香菇丁,芝士片,三色堇,薄荷叶,盐,味精,高汤。
制法
将五花肉切成丁,加马蹄丁、香菇丁、盐、味精摔打上劲,挤成丸子,下三四成热油中煎至金黄、定型,捞出控油,加高汤,上锅蒸20分钟,下热锅收汁,装盛器内做造型,上面铺匀芝士片,放℃烤箱烤7至8分钟,取出后点缀三色堇、薄荷叶即可。
黑猪肉烧葛粉
菜品提供/北京同庆楼(金宝汇店)
制作/吴利民
文/孙阳摄影/张洋
肉质香浓,鲜嫩顺滑,葛粉黏而不腻,入味十足,爽口开胃。
原料
带皮黑猪肉克,葛粉克,青蒜花适量,老抽10克,盐5克,鸡精5克,白糖适量。
制法
将葛粉与清水以1:1.5的比例调匀成糊,用不粘锅煎成饼状,冷却后改刀切成菱形块备用;将黑猪肉治净,改刀切块;锅入油烧热,下猪肉块炒出油,加老抽、白糖上色,加少许清水以小火烧10分钟,放葛粉块,加盐、味精调味,继续以小火烧制入味,出锅装入预热的砂锅中,点缀青蒜花即可。
熊猫紫薯包
菜品提供/北京三里屯通盈中心洲际酒店盈中餐厅
制作/吕振宁
文/王一宁图/胡元骏
惟妙惟肖的造型惹人喜爱,口感香甜可口。
原料
面粉,紫薯馅,白糖,酵母,竹炭粉。
制法
将面粉、白糖、酵母加水揉成白色光滑面团,取1/5面团,加竹炭粉揉成黑色面团;将白色面团包入紫薯馅,黑色面团制成熊猫的五官,捏合在一起,饧发20分钟,上笼用中火蒸6分钟即可。
制作关键
饧发时间不宜过长,以免产生气泡;熊猫包的造型务求憨厚可爱。
校对
张予津
责编
孙阳
本文选自《中国烹饪》杂志年1月刊及往期内容,欢迎转发到你的朋友圈。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