客家人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秦代,居于中原地区的汉人迁徙到百越之地落地生根,汉文化和南方文化融合在一起,便形成了多样的客家文化,客家菜应运而生。或许是天生勤劳能干,又懂得知足常乐,在战乱或者*策变动时,他们也善于迁徙,随遇而安,这些情况使得客家人如今在我国的分布地区十分广泛。
考虑到迁徙需要,客家菜多以能融入当地特色食材,以及食材便于携带的特点著称,自然也属于容易掌握,步骤简洁的快手菜。今天是七夕节,推荐下面这道方便易做的客家特色——梅菜扣肉是再适合不过了。
这梅菜扣肉的起源还是在明朝末年,当时全国各地闹起义,各势力逐步集结各自的*队,领导者都抱着自己立个小朝廷,或者杀入京城夺权上位的小心思。这也使得许多中原人氏为了逃灾躲难,纷纷向南方地区迁移。有对卢氏夫妻携家带口到现在广东梅州地区定居下来,开始重整生活。这夫妻之中的丈夫是位当过官的读书人,而妻子也出身名门,由于两夫妻对农事不大熟悉,虽然定居下来,耕种生产却不见多少起色。不过这两口子感情是相当之好,穷归穷,苦归苦,日子过得还是浓情蜜意,一连生了五个孩子。
这天卢夫人在河边洗衣,想着这苦日子估计短时间内很难有改善,家里的米粮菜都渐渐不够吃了,总不能让自家娃娃忍饥挨饿吧,一思及此,她顿觉忧伤不已,大滴大滴的眼泪落入河水,越想越伤心。这时天边飘来一朵云彩,上面有个仙女似的姑娘,衣摆飘飘,十分脱俗。卢夫人向她一揖,这姑娘却立即向前安抚起她的情绪来,临了,赠她菜籽一包,嘱她播种种下,今年过年便能吃上好菜了。
卢夫人一听大喜,连忙谢过仙女,带回家跟丈夫一说,她丈夫知她不事耕种,便立即亲自翻地种下这菜籽,到了腊月,菜畦上一排排肥大壮硕的青菜便长了起来。待得收割,一家人都不愁吃喝了。可临近春节时,地里菜渐老,除了留种的少数几棵,其余若不赶紧采下便会浪费。聪明的卢夫人灵机一动,把这菜晒蔫,加盐封藏,之后再晒到全株干燥,再和丈夫一道上山选了干净黄茅草将这菜细细密封。过年的时候,她便以这干菜与猪肉同蒸招待乡邻,引得大家啧啧称赞,这两口子琴瑟和鸣,艰难兴家,苦中作乐的事迹也随着菜传播到了十里八乡。
这道菜的味道可以浓淡随心,因为梅菜干本身就有咸味,口味做重一些非常下饭,而做得淡些,用来配酒也是极妙的选择,同时它的做法很简单。
食材准备:
带皮前腿五花肉一斤,梅菜50g,葱少许,蒜头3粒,香叶少许,大料少许,姜片4片。
调料准备:
生抽50克、老抽10克、香油3-5滴、米酒1勺、冰糖30克。
具体步骤:
1.带皮前腿五花肉冷水入锅,水漫过肉,下入两片姜片,滴入两滴米酒,煮15分钟关火;
2.将肉捞出后,用干净的热开水将肉冲洗一遍(可彻底祛除血腥味),趁热以牙签在肉皮上扎小孔;
3.用老抽给肉涂色,静置片刻(如果会炒制糖色或喜欢金黄肉色的可以炒制糖色替代);
4.油锅加入刚好没过肉皮的油,皮朝下入锅内,中小火炸至肉皮生脆后将肉夹出放凉切片待用;
5.剩下的老抽、米酒、香油、糖色汁、八角调匀成汁,均匀涂在切片的肉上;
6.梅菜泡软冲清水洗去部分盐味,捞出切碎后,入油锅加蒜蓉姜末炒香,随后加入八角香叶炒匀,最后再将前面剩下的调味汁倒入,微火焖煮5分钟;
7.起锅后把肉皮朝下放入蒸碗排齐,再厚铺上炒制好的梅菜,入高压锅蒸40分钟;
8.做好后先用勺将汤汁挤出滤到干净的碗里,再把肉倒扣入盘,最后淋上汤汁便齐活儿了。
这道菜现在已经是婚宴必备菜,它咸中带甜,香鲜浓郁,味道相当不俗,而且摆盘漂亮,在另一半面前露一手可是相当显手艺的选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