梅菜扣肉论坛

首页 » 问答 » 常识 » 民以食为天,从吃货辞典中,看中国
TUhjnbcbe - 2023/1/18 20:54:00
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 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%E5%8C%97%E4%BA%AC%E4%B8%AD%E7%A7%91%E7%99%BD%E7%99%9C%E9%A3%8E%E5%8C%BB%E9%99%A2/9728824?fr=aladdin

人的一种品性总是与一类吃食息息相关的,而吃往往又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性格乃至文化。所以,要想了解一个地方的人,最简捷的办法是瞧瞧他们吃点儿什么。-崔岱远

《吃货辞典》是一部接地气儿的辞典,以八十多篇精致散文介绍了中国天南地北的几百道大菜小吃。酸甜苦辣咸,色香味俱全,爆炒烧燎煮,煎糟卤拌汆,充满人间烟火气的生活,也让唇齿之间留下了生活的滋味。《吃货辞典》的作者崔岱远出版的《京味儿》《京味儿食足》《京范儿》等作品引领人们文字,感受京城民间最本真的性情气韵,堪称当代京味儿文学杰作,而新近出版的《吃货辞典》则当选“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”,并入围中央电台“中国好书”,由此可见,中国人对吃,那是非常讲究,中国的吃文化也是源远流长。

崔岱远先生的《吃货辞典》

俗话说,民以食为天,中国是一个有饮食文化的民族,饮食也是一切文明的基础,当我们不断回味着那些生活中的酸甜苦辣,更为留恋的其实是吃东西时的一种意境和心绪。那些萦绕于心头的滋味,隐匿着属于自己的甘香或苦涩,人世间是无法买到的。

无论古今中外,美食和文化一次次的艳遇,成为了饮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的强心剂。下面我们将从家里吃着舒坦、街边吃得随意、饭店吃个名气三个方面来欣赏中国的饮食文化。

1.在家吃,讲究的是踏实、舒坦

最好吃的味道,是家里的味道,家里的饭菜虽然未必金贵,却吃得安稳,吃得舒坦。家的味道,吃到胃里,暖在心里。在家吃的氛围,是任何饭店都找不到的。

作者崔岱远曾说:

以北京人的习惯而言,如果请人在家吃饭,那是主人对客人极大的尊重。

在古代,猪是代表财富和声誉的,在我们老祖宗眼里,家就是房子里有一头猪,猪能干什么呢?当然是用来吃肉的。从《木兰辞》里“小弟闻姊来,磨刀霍霍向猪羊”到沈炯的“猪蠡窗悠哉”,肥头大耳的猪不仅在古人的生活里被写进诗文,就连乾隆皇帝也留下了“夕阳芳草见游猪”的诗句。

猪肉的吃法有千万种,可以炒,可以煎、可以炸、可以煮……而这些做法里面,普及程度最高的,当属红烧肉。

红烧肉

红烧肉不属于任何菜系,但又似乎哪个菜系都有它的影子。每家主妇都会做一道:红烧肉。虽然都叫红烧肉,但做法上却没有统一的规矩,唯一的共同之处是必选五花三层的猪肋条。红烧肉离不开一个烧,可以用水烧,也可以用绍酒烧,甚至啤酒烧。

大文豪苏轼,又称“东坡居士”,他专门给红烧肉写了一首猪肉颂:

净洗铛,少著水,柴头罨烟焰不起。待他自熟莫催他,火候足时他自美。黄州好猪肉,价贱如泥土。贵者不肯吃,贫者不解煮,早晨起来打两碗,饱得自家君莫管。

苏东坡先生真有口福,大早上起来连吃两大碗,我都流口水了。苏东坡先生带着这种嗜好回到杭州任知州以后,把这种柔火慢煨出的红烧肉变成了杭州名菜,东坡肉,这道美食一直流传至今,你看那一块块方方正正的大肉,红润油亮,装在特制的小盅里,就像小孩的拳头一样颤巍巍的,吭哧一口咬下去,顿觉脂溢满腮,盛着浓香的油脂,从嘴角肆意流淌。

东坡肉

红烧肉是家里吃的菜,中华大地从南到北,只要是有猪肉的地方,谁家的媳妇都能做出伊万热气腾腾的红烧肉,而中国人是拥有吃得创新能力的,在红烧肉的基础上又创造出了“腐乳肉”、“米粉肉”、“梅菜扣肉”……正是这种创新精神,才带来一道道更加美味的食物。

2.在街边小摊儿吃,为的是随性、惬意

吃的味道和吃的场合密不可分,兰州的“牛大碗”吃的就是早点铺子的热闹。

牛大碗是兰州人的主心骨,也就是当地随处可见的兰州牛肉拉面。有人说,兰州人的早晨不是被闹钟叫醒的,而是被飘进窗的牛肉面香味唤醒的。牛肉面对于兰州人,是一天的开始。

牛大碗

牛大碗讲究“一清、二白、三红、四绿、五黄”

一清:即牛肉汤色清气香。会吃的人,第一口是喝汤,这一口便能知道这家店是否地道。兰州面馆各家有各家的汤料配方,绝对商业机密,甚至有些人家连妻子都不得传。

一清

二白:即萝卜片洁白纯净。萝卜要预先用牛肉汤浸泡,待它变得微透软嫩,白净爽口,咬一口却汁水满溢,才能配上一碗正宗的兰州牛肉面。

二白

三红:即辣椒油鲜红味纯。来自兰州的店长说,最提味的就是这勺辣椒油,在兰州,吃牛肉汤面不放辣椒油,就和清水煮面一样,加了辣椒油才能激发出各自香味。店里用的是甘肃特产甘谷辣椒,特点就是香而不辣。

三红

四绿:即香菜新鲜翠绿。在兰州,面店老板如果听见顾客说来碗面,不放香菜想必会翻脸,香菜在牛肉面中起到了重要的提味作用,最后一步撒在汤面上,翠绿不打蔫。

四绿

五黄:即面条柔滑透黄。面条在牛肉汤中沸腾翻滚,醇香的牛油将面条染黄,所以在兰州,雪白的面条如锅,捞出来便成了飘着香味的嫩黄色。

五黄

牛大碗的面,不管怎么拉都能做到一根不断,据说牛肉面被赋予了西北汉子般的筋骨。

兰州,是武侠里的江湖,侠骨柔情,儿女情长。兰州的牛肉面也是如此,爽然萧飒,似一个有着绝世武功的侠客,在清汤面水里肆意翻飞,快意恩仇。

对于西北人来说,牛肉面便是他们的乡愁。许多人长大以后远走他乡,心心念念的也不过是一碗鲜辣爽口的牛肉面。世间一切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,人事如此,美食亦是如此。

3.特意到饭店吃,图的是名气和精细

去饭店吃是个精细,图的是个名气,尤其那些老字号里的百年传奇、名角趣闻、为盘中餐添加了些特别的味道,宫保鸡丁就是我们去饭店常点的一个经典菜。

说起宫保鸡丁,他的发明者是山东巡抚丁宝桢,他是个忠臣,也是个吃主,最早在山东当巡抚的时候,最喜欢吃的菜叫酱爆鸡丁,后来他调任四川总督以后,把这道菜搬到了成都,而丁宝桢在同治年间被加封为太子少保,尊称“丁少宝”,酱爆鸡丁被叫成了“宫保鸡丁”。

宫保鸡丁

宫保鸡丁是贵州菜,用的是鸡丁,传说梅兰芳先生曾去当时北京的一家川菜馆子-峨眉酒家吃过宫保鸡丁。梅兰芳先生虽然祖籍是江苏,但是因为职业关系,他口味比较清淡,为了保护嗓子,不能吃太辛辣的、太刺激的,当时厨师就对这道菜专门进行了改良,既有川菜特有的麻辣,又兼备江南菜的甜酸,改良后的鸡丁松散利落,稚嫰弹牙,而且是只见红油不见汁。

十年之后,梅大师再一次来到这里,品尝了宫保鸡丁后,意犹未尽,挥笔题写了“峨眉灵秀落杯盏,醉饱人人意未澜”,时至今日,来到峨眉酒家,依然可以看到梅兰芳先生亲笔题写的店名。

梅兰芳先生为额峨眉酒家题字

中国人对饮食的创新力让美食在时代变化中推陈出新,以适应不同食客的口味,持续不断地拥有蓬勃的生命力,而饮食文化也在一步步渗透到每个家庭中。

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,在这本吃货辞典中,既分享了普通饭菜里的温情和爱分享的人间之真味,尽管美味千姿百态,众口难调,然而缠绕其间的亲情与乡情却是相通的。

吃的故事,总也说不完的,最普通的事物,携带着最难忘的情感和精神。崔岱远说:

饮食是体现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最重要的载体。

吃,对于我们远远不只是充饥,而是融于言行,关乎礼仪,近乎信仰。饮食习俗化在人们的骨子里,已经形成了一个民族特有的精气神。

中国饮食文化

结语:

生活中我们说话、聊天、谈论等等,都不可避免地和吃挂上了钩,譬如:我们会说家里有几口人、找了一个好的工作,我们叫铁饭碗、单独的饭我们叫吃小灶、饭做的好,颜色又好看,我们说秀色可餐、形容人背信弃义,我们会说吃里扒外,学习精神的时候,我们会说吃透精神、和人有了纠纷我们会说吃官司,打人的时候会说吃耳光,西游记里面,孙悟空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吃老孙一棒……由此可见,吃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
当我们随便翻开一本辞书,不论是说文解字还是现代汉语词典,口字旁的字几乎是最多的,他们不仅仅被用来描述事态,也用来表达情感。

在开始倡导国学的今天,我们讲究回归传统,传统本质上应该是生活的传统。从衣食住上,我们已经看不到文明所特有的痕迹,但是当我们拿起筷子端起碗,我们发现碗里的饭菜没有变,它有滋有味,它绚丽多彩,让我们吃下去脚底生根心里踏实,正因为我们的饮食文化还在,所以我们在。

1
查看完整版本: 民以食为天,从吃货辞典中,看中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