梅菜扣肉论坛

首页 » 问答 » 禁忌 » 智窍丛生朽木雕花闲坐说东坡之二
TUhjnbcbe - 2023/5/6 21:26:00
甲氧沙林 http://m.39.net/pf/a_4341461.html

智窍丛生朽木雕花

——“闲坐说东坡”之二

张智辉

列位看官:诗词故事—有趣有味。


  上期《慧心生慧眼“流水”变“行板”》,言东坡先生以聪慧之心、智慧之识修炼得慧眼独具,苦中作乐,让岁月的流水变成如歌的行板。


  本期单说东坡先生不仅是一位天才的诗人,还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,慧根独具,脑洞大开,且灵光常现,寻常处育奇葩,朽木上雕奇花,堪称“创客”东坡。

舌尖上的发明挑战你的味蕾


  坐而等吃为吃才,起而行之为吃货,让寻常食材变美味且绵延流传千年不衰才是响当当、顶呱呱的大吃货,如东坡。有诗为证:“黄州好猪肉,价贱如泥土,富者不肯吃,贫者不解煮。净洗铛,少着水,柴火罨烟焰不起。待他自熟莫催他,火候足时他自美。早晨起来打两碗,饱得自家君莫管。”这是东坡在年被贬黄州时写的《猪肉赋》。诗中读不到一个贬官的郁闷惆怅,而是透着满心的情趣、发现“新大陆”的喜悦。这“洗铛”“着水”之讲究,生火起烟之火候,原汁原味地再现了当年“东坡肉”的创制经历。除此外,还有“东坡鱼”、“东坡羹”、“龙井虾仁”和“竹笋焖猪肉”、“梅菜扣肉”。所搭配食材都是触手可及的土产,一番巧妙组合,奇迹就在这苏大人的奇思妙想中诞生了。穿越一下,如东坡先生今日转行从事餐饮业,再搞个全国连锁,定会赚得盆满钵满,此为笑谈。

流行的“子瞻样”爆款的“东坡笠”

 “三十年前,我是风流帅”,自信满满的苏轼在《蝶恋花》中这样描述自己。帅且“潮”,他为自己设计了一种筒高沿短、脱戴方便的高帽子。由于自身的人格和气质魅力,这种穿戴方式,形成了一种自然高雅的学士文人风度,王公贵人各地官绅群起仿效,谓之“子瞻样”(东坡帽)。


  自戴“高帽”的苏东坡年贬谪海南之后,根据当地气候条件、结合当地物产,又创制了“东坡笠”。这款竹笠是一经面世不可收拾,潮爆了的海南竹笠,流传了近千年。上世纪60年代,芭蕾舞剧《红色娘子*》让头戴竹笠的海南妇女形象深入人心。年9月,娘子*的故乡——琼海市申报的“东坡笠”成功入选海南省首批“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”。

苏东坡在海南发明“东坡笠”的同时灵感迸发,和儿子苏过模仿海南当地人习惯,以椰子壳作帽,作《椰子冠》诗,记录了当时做“椰子冠”的过程,“自滤疏巾邀醉客,更将空壳付冠师。规模简古人争看,簪导轻安发不知。”大意是:邀请好友痛饮椰子酒,空壳送给做帽子的匠师,众人争相观看,戴起来轻便安逸,头发也感觉不到。同时回忆当年“子瞻样”流行京师的往事,慨然曰“更著短檐高屋帽,东坡何事不违时。”自叹——东坡啊,东坡,你做的哪一件事,不违背时势,与众不同。其实,正是苏东坡的“违时”才带给我们一个个奇迹和惊喜。

天上引甘泉首创“安乐坊”


  


  屡屡被贬的苏东坡没有沉沦,为民办实事的热情始终不减。年苏东坡接到广州太守王敏仲的来信,得知广州人苦于饮用水含碱。对此,他建议用“自来水”,具体方法是:“于岩下作大石槽,引以五管大竹,续处以麻缠漆涂之。随地高下,直入城中。”此设计非“空中楼阁”,而是基于他对当时广州地形有所了解。同时在管理上支招,推荐勤于事务的罗浮山道士邓守安为工程“总官”,“专差兵匠数人,巡觑修葺,则一城贫富,同饮甘凉,共利便不待言他。”

颇具系统性思维的苏轼身处贬谪之地惠州,念念不忘工程进展,写信建议“每竿上,须钻一小眼,如绿豆大,以小竹针窒之,以验通塞。”因为引水路远,日久肯定会出现堵塞的情况,而有了这些小孔,就可以查知堵塞位置,而不致于盲目地拆除竹竿来检查。千年一苏子,令人仰望。这“绿豆”大的事可做从*为官之镜,时时映照。民生为要、公平享受、集中管理、动态检查,唱好“开场戏”,做好“下半篇”,足可作为行*管理经典案例加以推广。

苏东坡还始创了我国古代“医院”——杭州“安乐坊”,中医院。年苏东坡出任杭州太守时,杭州已有37万多人,医院也没有。每遇疫病流行,不得不去请外地名医为百姓治病,然后将名医的诊断标准及方药,抄贴满城,以供老百姓自行找药,治愈疾病。半年后,苏东坡利用拨款和捐款,在杭州城中心的众安桥头,医院,取名为“安乐坊”。聘请了多位名医,采购了数百味中草药,经常举行义诊送药活动。“安乐坊”里的医生都是当时远近闻名的儒医,其俸禄薪金,都是官府支付,医院,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医疗机构。后改为“安济坊”。自来水、“安乐坊”非心忧黎元情系苍生者不能为之。

“秧马”果能骑自动“水碓磨”


  一枝一叶总关情。“嗟我父子行水泥,朝分一垅暮千畦。腰如箜篌首啄鸡,筋烦骨殆声酸嘶。”他在惠州时有感于农民插秧的辛苦,大力推广移栽水稻的秧马:“以榆枣为腹,欲其滑;以楸桐为背,欲其轻;腹如小舟,昂其首尾;背如复瓦,以便两髀。雀跃于泥中,系束藁其首以缚秧,日行千畦。”农民使用秧马前,拔秧“俯伛秧田,非独腰脊之苦。而农夫例于胫上打洗秧根,积久皆至疮烂。今得秧马,则又于两小颊子上打洗,又完其胫矣”,秧马既提高了生产效率,又增强了劳动保护。苏轼在《秧马歌》中描述了使用后的情况:“我有桐马手自提,头尻轩昂腹肋低;背如复瓦去角圭,以我两足为四蹄。耸跃滑汰如凫鹥,纤纤束藁亦可赍。”很快“惠州民皆已使用,甚便之”。苏轼父子以秧马图不遗余力推广秧马,在广东、江浙等地广泛使用。


  《秧马歌》记录了秧马的种种好处“何用繁缨与月题,朅从畦东走畦西。山城欲闭闻鼓鼙,忽作的卢跃檀溪。归来挂壁从高栖,了无刍秣饥不啼。”不用像牛车一样驱赶,就能从畦东走到畦西。闻得城门关闭的鼓声,像马一样越过檀溪。归来后挂在高高的墙上,不用担心喂草料和啼叫。可以想象,没有体察入微的经历便不会有这细腻入微的生动描写。十余年后,诗人唐庚接踵来惠,沿途看到农村普遍使用秧马,写下了《到罗浮始识秧马》诗,以“从此驰君四十年”的诗句,对苏轼勤民恤农深表景仰追慕。


  
  另外,他还绞尽脑汁地创制了东坡“提梁壶”(提苏),发明过治头疼的药,不一而足,多个领域都有他的发明创造。
  
  
  

这位被林语堂冠以十九个头衔的集大成者,这个让人怀疑现实中无法存在的人物,这位活生生有血有肉有真性情的男神、潮人、书法家、美食家,一生身上活跃着非凡的创造力,即使最后谢幕还和友人幽他一默“着力即差”。


  他的*敌王安石曾评价苏轼:“这等人物,几百年难有第二!”


  “九死南荒吾不恨,兹游奇绝冠平生。”苏轼以其文采风流、风格超迈、魅力四射、激情洋溢在千年历史文化长河中,留下了一串串故事和惊喜,值得我们细细品味、回味、体味。

满腹才学,德昭日月,百读不厌苏东坡。设若没有苏轼,中国的文化会逊色很多。

作者简介:张智辉,网名福慧堂主,供职于济南市市场监督管理局。曾在中国医药报、济南日报等发表言论、散文余篇。

1
查看完整版本: 智窍丛生朽木雕花闲坐说东坡之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