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各位小伙伴们都出去玩了吗
小编在越城逛街的时候都惊呆了
鲁迅故里、仓桥直街的游客摩肩接踵
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
看得出越城旅游复苏势头强劲
还有小伙伴准备来越城吗
还在思考必打卡的内容吗
小编准备了必打卡“三件套”
来了越城,就别忘咯
三乌文化
search
什么“黑色船”被看作水乡流动的生命?
什么“黑色帽”冬经风雨夏遮阳?
又是什么“黑色菜”配白米饭,吃得神仙想下凡?
乌篷船
鲁迅先生在《社戏》中曾写到:“船走得很快,不多时,在台上显出人物来,红红绿绿,近台河里一望乌黑的是看戏人家的船篷”。这“船”,指的就是乌篷船。
乌篷船两头尖翘,船舶覆盖半圆形的船篷,上涂桐油黑漆,故称“乌”,乌篷船流传至今已有多年。
来越城,你可以坐着乌篷船游鲁迅的三味书屋,路过沈园,品味陆游和唐婉的凄美爱情。或在城市广场码头上船,沿着宝珠桥、石门桥、酒务桥……一路听着欸乃的桨声,不经意间路过了徐渭的青藤书屋。亦可乘乌篷船至西小河,体验山水相映的秀美风光,细细品味烟雨长廊的诗情画意,静静划过王阳明的家门口……
如果你来得巧,你还可以在黄酒小镇看一场美轮美奂的船上婚礼,见证宋韵良缘。
乌篷船是江南水乡绍兴的地域符号,陆游曾形容乌篷船:“轻舟八尺,低篷三扇,占断萍州烟雨。”江南的一川烟雨,淡雅静谧,离不开它的衬托。行则轻快,泊则闲雅,一摇一曳,一梦一醒,摇摆着江南的故事。
乌毡帽
“紫色的圆脸,头戴一顶小毡帽”“阿Q正没有现钱,便用一顶毡帽做抵押”……在鲁迅以绍兴为背景的作品中,曾出现过多次乌毡帽。
乌毡帽因色黑、顶圆、有卷边而得名。用的原料是纯羊毛、染色、干燥、修整等工艺比较讲究,生产过程较复杂,先后要经过三十几道工序。
这是一种奇特的帽子,一年四季可用。大雪纷飞时,可保暖御寒;春雨绵绵时,可当雨帽,回家时只要用手抛几下,帽子立马就干;烈日当头时,可以避光遮阳而不热。乌毡帽以厚薄均匀、手感松软、质地坚挺为上品。
在过去,你如头戴毡帽外出至杭州、上海等地,人们就会说此客自绍兴来。乌毡帽一直被当作绍兴人的标志。过去,绍兴农夫、艄公、街头小贩都爱戴着乌毡帽,如今,戴乌毡帽的人少了,也就摇着乌篷船的船夫还戴着它。
乌干菜
“绍兴三乌”中的第三乌,那就是乌干菜,也称为梅(霉)干菜,因其色黑故称乌干菜。
乌干菜一般用芥菜,尚未抽苔的白菜和油菜等腌制后晒干而成。此菜味道鲜美、吃了开胃,夏天用它做汤佐餐,还有消暑防痧之效,据说多年陈的干菜效果更佳。乌干菜加淡笋,经过加工,称为“干菜笋”,亦有的称“笋干菜”的,用它蒸猪肉,是一道典型的绍兴家乡菜——“霉干菜蒸肉”,当地人则称为“干菜毗猪肉”,上锅蒸的时候,肉和乌干菜融合在一起的香气就已经充盈整个屋子,入嘴时,糯而不腻,极具风味。
《舌尖上的中国》导演陈晓卿曾说,乌干菜只有在绍兴才能发挥自身的美味。绍兴的乌干菜,腌制时,菜坛子看似密封,但实际其盖周围有细细的小孔,能使乌干菜在当地的环境中,形成独特的口味。一旦离开绍兴,离开特定的环境,乌干菜自然不再是原来的味道了。
在绍兴人的饭桌上,梅干菜是必需品。没有胃口,配干菜汤,饭食两碗;请客吃饭,梅菜扣肉,宾主尽欢;离乡背井,带梅干菜,是乡愁也是家乡味……
独属于绍兴的“乌漆嘛黑”
你心动了吗
快加进你的旅游攻略